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當我們發現與他人的差異性;或者遇上抉擇的時刻;或者夜深人靜時……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的問過自己,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是挖掘不完的大寶藏,隨著時間的改變,我們將會有不同的答案。

 

這次的分享方式稍稍不同以往,我們設定的方式是,當主講者剖析完自己之後,其他伙伴也要分享自己眼中的「他」哦!由於方式有一點點改變,所以這個主題將分兩週完成。

  

 

主題:自我剖析: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上)

時間:20091229

聚會人:執中、藍萍、惠萍、筠雅、椀楨(旁聽的新同學)

主題發起人:筠雅

記錄人:筠雅

 

本週的分享,從上一回分享相當與眾不同惠萍開始,這次惠萍可是有備而來,準備了34頁的powerpoint,配上好聽的背景音樂,一場心靈SPA就此拉開序幕。(附錄1

 

「我是誰?我到底是誰?」這是惠萍一直以來的疑情。她所觀察的自己,是個愛笑、愛哭、愛生氣、也疼愛自己的人。看著這樣的自己、接受這樣的自己、喜歡這樣的自己,因為她知道,接受、並且喜歡每個面向的自己,於是有了同理別人心情的能力。

 

接著惠萍認真的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小時候父母因為重男輕女的緣故而不喜歡這個孩子,鄰居們對她也並不友善,她的童年與青春期幾乎是在羞愧與罪惡感中度過,在孤立無援當中,姊姊、老師、籃球與大自然是她最好的朋友。離開故鄉之後,惠萍對於自我的探索更加頻繁。這段時間裡,她發現自己應該還有更寬廣的面貌,她相信,只要力行、實踐,一定可以活出燦爛的自己。

 

現在的惠萍,把和伙伴建立親密關係視為這個階段重要的功課,雖然她覺得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但她願意努力並等待自己的成長。同時她也期許自己未來是個具備專業能力與智慧的可親長者,熱愛生命與群眾,領受著愛與被愛的幸福與真諦。對於生命,惠萍想要好好的愛自己,並且成為自己。「這樣的活,不管有沒有來生都足夠了!」聽完惠萍感性的分享,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感動!

  

「筠雅眼中的惠萍」:是個心地光明澄淨,受大腦識性污染很少的孩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艱難,仍然無法屈撓她不斷探索自己、悅納自己的原動力。她很重視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想法,不壓抑也不逃避,總是希望在不妨礙他人的前提下進行無限的探索。但生命的探索往往不合邏輯,有時連自己也不見得明白當下這樣做的原因,旁人眼中的惠萍往往就更跳tone了。但是筠雅相信,因為惠萍能夠接受並重視沒有理由的自己,所以她更能夠尊重與包容別人「沒有理由」的時候。

 

「執中眼中的惠萍」:雖然感覺得到,現在的惠萍或多或少的仍受到童年時期的影響,但對執中而言,惠萍已經是個很好的伙伴了!而從這次的分享中,執中認為,面對自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惠萍卻是個時時刻刻都能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真的很不容易喲!

 

「藍萍眼中的惠萍」:是個努力在為自己而活,而非為別人的眼光而活的孩子,雖然成長過程中並不順遂,但並沒有耽溺在童年的創傷中,顧影自憐,反而因此更願意付出、幫助別人;正如和上所說的:「學佛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這種朝向光明的力量,正是學佛人的精神!

 

 

接著是第二位主角--執中的分享。雖然這個主題著實困擾了執中一個星期,但他嘗試著抓取最能代表個人生命的核心因素,那就是──禮貌,執中認為自己很多想法與表現,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而來。

 

禮貌,對執中而言就像是天性一樣的自然。天生善體人意的他,說話時總是不忘照顧對方的心情,因此他的表達總是很委婉:例如以「不瘦」來代替「胖」,以「不高」代替「矮」等等;這個禮貌的習慣,讓他在留學時與英國的紳士風格一拍即合,而他也秀了幾張表現英國紳士風格的逗趣漫畫給大家看,由漫畫中「連溺水時都要禮貌求救」的表現來看,禮貌簡直就是英國人的天性呀!

 

不過,和上所強調的「修養不等於修行」,著實對執中帶來不小的衝擊,而有了一連串的反省。執中發現,「禮貌」讓他始終會帶著一個框框來應對許多人事物,有時候為了讓對方心裡能夠舒坦,而變得不夠誠實;並且過度重視禮貌的結果,有時容易流於重視外表,而不夠深沈。現在的他,正努力的取得「框框」和「誠實」之間的平衡;並且由於工作的關係,會與各種不同的人接觸,讓他有更多機會鍛鍊「看人」的功夫,並藉此破除自己的意識形態!如今,「禮貌究竟是真誠的表現,還是表面功夫?」是執中的疑情。

 

「藍萍眼中的執中」:是個慈悲、細膩、溫和的人,是個好人,也是個修行人。因為執中是個會照顧對方心情的人,所以和他相處起來很舒服。藍萍認為,時時掛著笑容的執中,本身就會散發著正面的力量,對他人而言就是一種供養!

 

「筠雅眼中的執中」:是個謎樣的男子!怎麼說呢?從外表看起來,執中總是把自己打點得乾乾淨淨、十分得體,與人的互動與應對也總是行禮如儀、十分節制,似乎是個很「矜」的人;但筠雅總隱隱覺得執中不止是那樣,應該還有一些其他的特質,像是熱情、瘋狂等等我們所不熟悉的面向。雖然筠雅覺得執中「不只那樣」,但是當執中提及自己打籃球時「好勇鬥狠」,或者提及自己某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事情時,還是會讓筠雅感到驚訝!執中說,在這個聚會裡,他想要真誠的面對自己,而不要有太多保留與掩飾。此語又讓在座的大家十分感動呢!

 

「惠萍眼中的執中」:雖然剛開始相處時,惠萍和執中談公事時總有一點畏懼,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之後,就很喜歡與執中相處;並且發現,執中有時是個無厘頭的人,會很幼稚的趁惠萍去倒水時把陽台的門鎖起來,還相當得意!的確,外表看起來一本正經的執中,有時也是相當調皮、相當幽默的說!

  

本週的聚會,讓大家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彼此。因為了解,使得這群人更加「惺惺相惜」,更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緣分。這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我們的新同學椀楨,在聽完第一位主講者──惠萍的分享之後,大有共鳴,忍不住興奮之情,開心的對幾位初次見面的伙伴,毫不保留的表達自己,大有「相見恨晚」之勢!而我們也很開心多了一位「和惠萍一樣跳tone」的新同學,據她本人表示,「我平常真的沒這麼多話的,但來到這裡實在太興奮了!」呵呵!實在太可愛啦!歡迎新同學的加入!下週,我們將請其他三位講者繼續剖析自己囉!

 

 

附錄一:

 

惠萍--我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前言>

自我檢視與回顧,是我在自己的人生歷程當中反覆不斷在身體、心理及靈性上進行著的一項工程。然而大部份的檢視與回顧並沒有利用文字記錄下來,有記錄下來的也因為自己的居無定所而在遷徒時大多成為資源收回物。

 

我是誰?我到底是誰?芸芸眾生都這樣或深或淺地自我追尋探究過,而我也是眾生之一,自然也不例外。看著自己,用著自己的方式證明著自己的存在。這樣的人生既豐富又圓滿。

  

<調皮搗蛋的說法一>

我是女生,名叫楊惠萍。

我即將35歲,身高155公分,體重50公斤。

我是個愛唱歌的小孩。因為唱著唱著覺得整個身體、整個心理、整個靈魂都受到了撫慰。

我是個愛和小孩一起唱歌的大人。因為唱著唱著覺得孩子的身體與心靈都鬆軟了許多。

  

<調皮搗蛋的說法二>

我是個愛哭的小孩。悲傷時、難過時、時、痛苦萬分時、無所事事想要掉眼淚時感動,我都可能紅了眼眶或靜靜地流著眼淚或嚎啕大哭。我知道因為接受了自己的眼淚,讓我有了理解他人淚水的能力。

我是個愛笑的小孩。高興時、興奮時、感動時、欣喜萬分時、無所事事想要展開笑顏時,我都可能咧嘴笑著或靜靜地笑著或朗然大笑。我知道因為接受了自己的各式笑功,讓我有了同感他人笑容的能力。

 

<調皮搗蛋的說法三>

我是個愛生氣的小孩。被人誤會時、不被理解時、搞不清楚狀況時、擔心害怕時、無所事事想要生氣時,我都可能板著臉孔或靜靜地氣著或咆哮怒目。我知道因為接受了自己的不堪,讓我有了看著他人爆發的能力。

我是個會疼愛自己也願意疼愛別人的小孩。我知道因為接受了自己不需要是萬能的、也會有處理不來的事情,讓我有了趨近於聆聽、欣賞、接納的能力。

我喜歡楊惠萍,喜歡這個理解人生不完美,但並不放棄對完美的追求的小孩。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一>

階段:出生至12-18個月

發展任務與危機: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簡註:嬰幼兒發展出世界是否為一善良與安全的地方之感受。

重要社會環境:母親

有利之影響:驅力、希望

當時的我:那時候我對於母親的依賴是很矛盾的,因為我是那麼的需要母親,協助我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包含:飲食的、保持身體清潔的、情感的信任的。但是母親因為我是第二個女兒,而很自然地不喜歡我,在面對我時不由自主有著厭惡的心情(我二十幾歲時母親親口對我所做的陳述)。也因此我在各方面的需求上不管是身體或心靈都覺得匱乏而沮喪,但是我又幫不上自己的忙,也因此誤以為是我不好,所以媽媽才不喜歡我。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二>

階段: 12-18個月至3

發展任務與危機: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簡註:兒童在獨立與自足勝過羞愧與懷疑之間發展出平衡。

重要社會環境:父母

有利之影響:自律、意志力

當時的我:我經歷爬和坐進階到走的能力。因為母親與父親的忽視、疏於照料,我反而有機會充分地活動我的身體,我在醒著的時間,做了很多爸爸媽媽不知道的探索,這些不被關注的探索,使得我長出了一些能力-做事的能力及不斷嘗試接受挑戰的信心。但是我在情感層面的不滿足也同時使得我對自己充滿懷疑與羞愧。可是有一個人她在這期間應該和我有很多互動,雖然我卻記不起來我們一起做過哪些事了。她是我的姐姐,姐姐大我三歲雖然我記不起來,但是我還是想提到她,因為姐姐在當時對我而言是我的重要他人。後來在屏東科技大學接觸到心理學的課程時,更認知到姐姐在我成長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曾認真、誠懇地當面謝謝姐姐,謝謝他在我幼年時期扮演著"保護因子"這個重要角色(心理學專業用詞:簡意為在不恰當的環境中,協助有機體趨向於適性發展的因素)。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三>

階段: 36

發展任務與危機:積極主動對罪惡感

簡註:兒童發展出嘗試新鮮活動之主動性,不被罪惡感所淹沒。

重要社會環境:家庭

有利之影響:方法、目的、決心

當時的我:這期間我的活動範圍已經非常的不只是侷限在家庭裏,因為我的故鄉是在較偏遠的屏東縣離島地區的小琉球(不必像都市小孩關在家裏),所以除去家庭之外,我跟附近的小孩及大人都有很多的互動。但是有些鄰居媽媽對我的態度並不友善,所以我就轉而跟大自然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我覺得當時的自己也是存活在積極主動與罪惡感不斷拉扯的生活之中。我原本有一個小我三歲的妹妹,她在我三歲那一年出生,因為她年紀小我三歲和我比起來得到大人較多的關注(其實就她的立場來看也是不夠的),於是我的心靈及信心又一次次地遭受到打擊。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四>

階段: 6歲至青春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勤勉對自卑

簡註:兒童必須學習他們文化的技能,並面對無力勝任感。

重要社會環境:鄰居、學校

有利之影響:能力的奠基、技能

當時的我:國小階段是我生命很大翻轉的階段,很奇妙地,也許因為在家裏的各種不滿足,於是老師們小小的關愛,竟然都能帶給我很大的鼓舞力量。國小一、二年級的老師教會我看事情和聽人說話,要去看他背後的真實想法,而不是照單全收。國小五年級的老師,是一位會認真地、好好地跟我講道理的人,雖然當時我並不認為他講的理是什麼好理,可是他和我談的態度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常常想起他時,我都著實在內心裏感謝著他。國小六年級的老師,我幾乎是在內心裏把他當成是個朋友,我猜他也還不討厭我這個孩子,所以往往包容了我那不見得有理卻每每一副據理力爭的野蠻模樣。未了,在分別的時候,也就是我國小要畢業的時候,他在我的成績單上寫了一段給我的話(一般是給家長看的),他告訴我:別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這樣你的氣質會更好。我知道他也真正把我當成個人來看待,不只是他的班級裏一個受課的孩子。國中階段的我,跟小學階段的我,很不一樣!我變得好安靜、好自卑,好像全世界都沒有一個人瞭解我似的。於是打籃球變成了我每天一定做的事情,也在打籃球過程中認識了幾位還不錯的朋友。雖然現在都不聯絡了,他們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那一段苦澀歲月中他們的溫馨陪伴所帶來的影響,存留在我的生命當中。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五>

階段:青春期至成人期早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

簡註:青少年必須決定自己的自我意識(我是誰?),或者經歷角色的混淆。

重要社會環境:同儕團體

有利之影響:分享、忠實、忠誠

當時的我: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思索,對我而言源自於佛洛姆所寫的【自我的追尋】,那一年我國中二年級,但是只起了頭,並沒有造成很大的波瀾,因為我的老師(我那時候讀所謂的放牛班)問我:這是大學生在看的書,你看得懂嗎?讓我羞愧地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雖然我同時也在心裏嘶吼著-誰說我看不懂?進入高職時(離開了小琉球),和新朋友們熟悉後,我最常問朋友們一個問題:你覺得我是個怎麼樣的人?這個問題我問了好幾個人,而且被問過的人通常隔一段時間我又會再問一次。在後來的日子裏,我才發現,原來我覺得自己並不是那個在小琉球時所以為的自己,我應該是有更寬廣的面貌的。唸高雄海專(民國83~85年)時和朋友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夢想-單車環島,我們確實開始了體能訓練和怎樣籌湊裝備的計劃。只是沒有成行。一直到後來,我唸屏東科技大學進修部幼兒保育系(民國89~94年)時,我才和富源、秀珍學姐三個人完成了這個夢想。不過我仍貪心地想著:有一天我要用健行的方式好好地去認識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我喜歡像梭羅、蒙特梭利、海倫凱勒、普賢菩薩這樣的人,更具體地說我喜歡有實踐力行性格的人,我覺得自己也具備了這樣的特質。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六>

階段:成人期早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親密團結對孤立

簡註:個人會尋求他人的承諾,如果不成功,則需面對孤立與自我接納。

重要社會環境:伙伴

有利之影響:親和、愛

現在的我:我想在親密團結的經營是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總覺得自己似乎是個沒有能力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我也常會在自己覺得低落時告訴自己:就接受現在這個心情低落的自己吧!好好地體會自己的感受,不需要逼著自己一定要是個積極、快樂的人。我也鼓勵自己從這樣的自己出發,向光明的那一個方向前進。在夥伴關係當中,我也常會自問:自己是不是別人的好夥伴?我想目前應該還不算是,但是我願意學習且等待自己能夠成為別人的好夥伴。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七>

階段:成人期中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創作能力對停滯

簡註:成熟的成人關注於確立與指引下一代,或者感覺個人的貧乏。

重要社會環境:分工、家庭的溫暖

有利之影響:生產、照顧、關心

那時的我:我在工作領域中每天在和人類的下一代相處,也在其中領受著被愛與愛人的幸福、學習付出與接受的能力。我成為了早期療育與生命教育領域中的專業者與具備風範且可親的長者。熱愛著生命、家人、朋友及孩子們。雖然沒有下一代對我而言是一種遺憾,但此生我活得很自己、也很滿足、更是精采。

 

<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為基調之自我檢視與回顧八>

階段:成人期晚期

發展任務與危機:整合對絕望

簡註:老年人完成對自己的生命及死亡的接納,或者對無法再活一次感到絕望。

重要社會環境:生命的本質

有利之影響:智慧

那時的我:我是個有智慧的長者,不管年長、同齡或年齡比我小的人都樂於與我相處;而我自己也樂於與人相處包含與我自己相處。我在某一個所謂的偏遠地區和那地方的人、自然發生了一些事、一些關係,領受他們對我的愛;同時也分享著這一生以來的經歷使我自然具備的能力和智慧。我終於體會與實踐著愛人與被愛的真諦。

 

<餘波蕩漾>

過完了此生,我還會有來生嗎?以我的認知我會相信是有來生的。

有來生、無來生對目前的我而言並不是那麼悲情與重要的事。

總想-好好過好這一輩子、好好過好每天的日子。好好愛自己,成為自己。這樣的活,不管有沒有來生都足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命的花園 的頭像
    生命的花園

    The Homecoming--生命的花園

    生命的花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